我们的科研队伍太老啦
2018-12-25 16:04:21
  • 0
  • 0
  • 33

科研队伍太老了

奖励老的,开会老的,30岁左右的成功节点上,年轻人为生活幸福奔跑着,无暇创新啊。中国创新困境问题多多,当下看未来中国面临着美国的技术封锁和遏制,而中国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,无法支撑中国的经济和军事的进一步发展。企业不能替代大学,也无法改变学术环境。博士生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科研群体,为生计所迫,只是在混毕业。若不将博士生国家补助提高到每月5000元以上,没有希望啊。

被技术遏制下的发展困境是有目共睹的。

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和安全局11月19日列出了美国政府拟议进行管制的14个“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技术”清单,涵盖人工智能、微处理器技术、先进计算技术、机器人、3D打印、量子信息、先进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领域。

这是一份历来最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框架方案,虽然內容未有直接提及中国,但被普遍认为是美国遏制中国获取美国先进技术的一种手段。

此前的2018年4月,美国商务部曾禁止中兴通讯在未来7年内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。受此禁令的影响,中兴通讯的主要经营活动无法进行。直到7月,才以十分苛刻的条件,暂时、部分解除了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售令。

坊间认为,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,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,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掌握核心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
过去十年,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100亿人民币,还创建了2012实验室,超过15%的研发费用投入在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上。尽管如此,2016年5月30日,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,任正非仍对华为的创新能力充满了担忧。

“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、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,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。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、摩尔定律的极限,面对大流量、低延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,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,找不到方向。”

“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,没有理论突破,没有技术突破,没有大量的技术累积,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。”“华为跟着人跑的‘机会主义’高速度,会逐步慢下来,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。”

中国已不缺乏工程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,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还十分薄弱。没有掌握最核心的技术,缺乏原创性的理论突破。在核心技术上,受制于美国等国家,根本就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进一步发展。

中国创新的短板,不是在工程层面,而是在基础理论层面。当今中国,最缺少的则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,在数学、化学、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上基本没有诞生过什么出色的科学家,更没有产生过一位诺贝尔奖得主。这是无源之水啊。

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性的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,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。以诺贝尔科学奖的数量来衡量,中国才刚刚实现了零的突破。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

截至2018年,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——物理学奖、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中,美国是遥遥领先的获奖大户,分别为89人、69人、100人,合计258人。如果仅从2000年以后的情况来看,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达到19人仅次于美国,平均一年一块,位居世界第2位。

在自然科学领域,日本迄今为止获得诺奖的人数为25人,排名居于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之后,为世界第5位。美国与中国的比分是258:1,日本和中国的比分是25:1。以中国的人口或学生数量而论,简直是奇耻大辱。

华为有2012实验室,并且以“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”与全球的伟大科学家合作。但是,企业毕竟是企业。IBM研究院、Google研究院、intel研究院也都是更多着力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,不可能大量投入基础理论研究。

在基础研究上,企业是永远无法代替大学这种学术机构的,企业也无法改变学术环境。真正的基础理论研究,还是得靠大学。

大学聚天下英才而尽废之。这个判断也许不全面,但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创新?缺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?缺少质疑和批判精神的文化?缺少对失败的宽容精神?僵化的科研管理体制?

对此,国家领导人已有洞察,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讲话,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应用科技领域,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、方式随意性、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,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、大胆假设、认真求证。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,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。

把缺乏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归因于这些制度和文化等因素,都没有错。我们不妨更具体一点,聚焦到创新的主体上,看看他们的处境和行为。

科学家的成就,绝大多数是在博士时期打下基础的。读博期间,一般都在25岁到35岁,是人一生最好的年龄,精力充沛,好奇心强,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。已具备了必要的知识积累,正准备通过大显身手来实现创新。

从1901年到2003年为止,共有170人次169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。其中只有7位没有获得博士学位。1950年以后的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共计117人,只有3人没有获得过博士学位。

研究发现,这些科学家获得的成就,与其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。大部分是在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基础上,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获得诺贝尔奖。其中,有11位是因其博士论文期间的研究工作直接获奖的。

创新产生于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,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是如此。比如爱因斯坦,1906年27岁获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博士学位。他在1905年发表了5篇经典性论文。在1905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中,他研究了一个确定分子半径和阿夫加德罗常数的新的理论方法,这篇论文是爱因斯坦被应用最多的论文之一。在1905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,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,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从100多年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看,博士生是最具创造力的科学研究群体。中国的理工科本科生被世界公认是一流的,但却没有出现数量和质量上能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家。很明显的,是中国大学的博士教育出了问题。

中国不重视博士生,不重视这个最有创造力的科研生力军,却喜欢重奖那些功成名就的老科学家。对以往有贡献的人是应该重奖和表彰,然而这对创新促进并不大。因为,他们已经不缺钱了,也老到做不出新贡献了。

在清华大学物理系“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”上,96岁的世界杰出科学家杨振宁在对基科班、学堂班取得的成绩表示“高兴”之后,话锋一转:为何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?显然,在杨振宁看来,这个“拔尖计划”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。请看他接下来的“三问”:“有没有这个现象?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?到底重要不重要、值不值得去研究?”

施一公认为,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,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。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,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,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。

博士生没人不想做出成绩。但是别忘了,施一公是在美国读的博士。美国的博士全额奖学金(免学费以及每月2000美元左右的生活费),还有各种Assistantship和Fellowship,加起来收入比美国的白领要高出很多。

科学是贵族的游戏,民国时期很多大家族的后人都成了著名的科学家。但问题是,这一届的富二代和官二代,他们根本就不好科学。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开展创新活动,前提是不能有衣食之忧。忧不要紧,至少要能活下去吧。

中国自2017年《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》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后,博士生待遇国家最新补贴将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。每个月1250元,一天41.67元,这够吃饭吗?能吃得饱吗?开玩笑呢?

或许,也不完全是收入的问题。在中国的氛围是,又红又专,红是第一位的,知识分子是臭老九。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者,韩国和日本社会始终保持着对知识阶层的尊重。即使在当年的前苏联,专业人才也始终很受尊重。

但是,收入一定是最主要的问题。博士生也是人,如果认真读,读下来少则五年,多则十年。快30岁的人了,每月收入少于5000元,在名校众多的一线城市里,连自己都养活不了,就算自己肯吃这份苦,丈母娘也不答应。

博士生都是这个处境,选择基本相同,赶紧混个毕业算了。博士学位越没有含金量,越不受待见,就越不值得吃苦努力,质量就越差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这是整个社会与博士生的博弈,后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,谁认真读谁傻逼。

搞科研不是工地上搬砖头,你用枪顶着他也没用。只有弱智的国家,才会跟博士生们玩这种博弈。博弈的后果就是,钱不够用,他生活不下去,必须一边研究一边打工赚钱,且必须赶紧混个毕业,好早点去赚钱。没成果,你怪谁?

有没有一门心思搞科研的,几乎没有,也不可能。专心科研,还怎么去打工?不赚钱,怎么能活下去?越是有挑战性的题目,付出越大,风险越大。万一搞得延期毕业,这苦日子就熬不到头了。所以,论文都选简单的短平快题目。

更悲催的效果是,一旦博士期间潦潦草草,毕业之后,这人基本上就废了。因此,中国大学目前所谓的博士教育,就是聚天下英才而尽废之。

读博士,太苦了。比民工还要苦,工作比民工繁重得多,收入比民工要差很多,苦得看破红尘。读博士不如当和尚,当和尚有香火钱,能过更体面的生活。大家都知道的,很多个北大和清华的博士生,去龙泉寺当和尚了。

别再跟博士生们博弈了,国家给他们每月5000元保底,其他资助来源多多益善。全国35万个博士生,一年也就210亿元。跟现在一个贪官就几亿比起来,不算多吧。国家财政科技支出8000多亿元,咬咬牙还是拿得出来的。实在不行,财政出一部分,企业捐一部分,泱泱大国,总还是能凑出来的。

让博士吃饱饭,能安心搞科研。35万博士再不出成果,那就怪了!到时候来找我,我替所有博士自杀以谢国人!作为国家,不亏!拿5000元工资雇博士做科研,亏不了的!解决了,不一定获诺奖。不解决,肯定就获不了。

现在美国不让抄了,就是想出大价钱买,人家都不卖。真不是博士生喜欢要国家那点钱,自己出去打工就行啊,而是国家需要博士生专心搞科研。

天天喊创新,天天喊强国。是不是我天真了,不会是叶公好龙吧?哼,嘴巴与手的距离最远,天天设计起跑线,日日开大会新思路,不如建好跑道啊让年轻人轻装上阵啊。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